2022年以来,我市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加快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赣州被列为全国唯一的革命老区水利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并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大会和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水利建设与管理现场推进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城乡供水一体化“会昌模式”被水利部、省委改革办、省水利厅推广;赣州市迄今最大的水利项目——梅江灌区全面开工建设,创造了重大水利项目推进的“赣州速度”;宁都县列为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县、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崇义上堡梯田获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等。现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2年水利重点工作情况
(一)以防灾减灾为目标,水旱灾害防御更加有效。启动3次防汛Ⅳ级和1次防汛Ⅲ级应急响应,战胜15次强降雨,完成107座病险水库、117座病险山塘除险加固,减淹耕地面积25.51万亩,避免人员转移数38.25万人。面对赣州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旱情,及时启动抗旱IV级应急响应,争取省级以上抗旱救灾资金1.17亿元(为全省设区市最多),受益群众45万人;对66座有供水任务及842座有灌溉任务的水库精准调度,延伸管网422.93公里,新建水源36处,解决饮水困难人口1676人,抗旱保供保灌卓有成效。
(二)以五大攻坚战为抓手,水利基础支撑更加夯实。项目建设攻坚蹄疾步稳。强力推进水利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攻坚行动,2022年实施攻坚项目112个,总投资301.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3.77亿元,已开工建设项目105个,开工率93.75%;完成投资41.83亿元,完成率95.57%。赣州迄今最大水利工程梅江灌区全面开工,营口水库、平江灌区、茅店、极富、寒信枢纽5个重大项目全部完成勘察设计招标,桃江灌区等 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攻坚有力有效。启动实施农饮提档升级两年攻坚行动,完工项目1140处,完成投资14.23亿元,累计受益236.5万人,打造了城乡供水一体化“会昌模式”,被水利部、省委改革办、省水利厅推广。设立市级12345平台和县级热线,有效解决农村饮水诉求,投诉电话逐月下降。争资争项成效显著。争取水利部出台《关于支持江西革命老区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突出支持赣州建设革命老区水利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争取上级资金16.45亿元,同比增长40.9%;发行水利债券(基金)32亿元,为全省最多,获省水利厅通报表扬;落实全社会水利投入61.9亿元,同比增长56.53%,居全省第一。节水创建取得突破。上犹、宁都、章贡3个县(区)通过县域节水型社会省级评审;36家企业入选省级节水型企业,列全省第一;推进赣南师范大学等5所节水型高校创建。智慧水利攻坚有序推进。完成智慧水利一期项目建设,基本整合水库视频监控、生态流量监测、采砂管理、河湖长等系统,接入水库479座;推动瑞金市九堡河数字孪生山洪沟建设先行先试。
(三)以幸福河湖建设为重点,水生态环境更加美丽。河湖长制有实有效。启动20条(段)共500余公里幸福河湖试点建设,宁都县列为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县,8个县启动河长制主题公园创建,13个村被评为省级水生态文明村。深化跨区域河长制合作,联合5个相邻设区市制定合作制度。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稳步推进。争取国家水保重点工程资金超1.5亿元,覆盖18个县(市、区),资金量占全省60%以上。打造“南方崩岗综合治理示范样板”,选取赣县、南康、于都实施综合治理示范项目,撬动治理资金1.2亿元。宁都、赣县、寻乌3县(区)列入省里推荐申报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工程、园区)名单,数量居全省前位。
(四)以水利管理改革为关键,治水管水能力更加强化。加快建设赣县、瑞金、会昌水利部小型水库安全监测能力提升试点县,全市1006座水库、61条堤防落实专业化、社会化管护。抓实水库移民工作,争取水库移民资金3.46亿元,实施水库移民后扶项目816个。唱响赣南水文化品牌,崇义上堡梯田获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瑞金红井旧址群、福寿沟通过首届全国水利遗产评委会复审。
二、2023年水利工作思路和打算
2023年全市水利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突出提升城镇防洪功能、农村供水水质、水利领域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为重点,争创全省首批水网先行市,坚守水旱灾害防御底线,持续深入打好水利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饮水安全、争资争项、节水创建、智慧水利建设五大攻坚战,唱响赣南幸福河湖建设、水土保持、水文化三个品牌,着力提升水利管理、改革创新、人才支撑三大能力,完善防洪、供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走出一条具有赣南特色的水利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水利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一)争创全省首批水网先行市。对接融入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争创全省首批水网先行市。加快市级水网规划印发和实施,力争6月底前完成县级水网规划编制、8月底前完成城市防洪规划修编,年底前完成濂江、平江、桃江、湘水等重点河流的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加快推进平江、桃江、贡江、绵江等大型灌区和营口水库及茅店、极富、寒信枢纽等重大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平江灌区达到先导工程开工条件,争取桃江、贡江、绵江灌区等一批重大项目在中期“调规”时列入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二)坚守水旱灾害防御底线。聚焦风险点抓防御。紧盯水库、水电站、山塘等水利工程和山洪灾害防御等风险点,压实责任、落实“四预”措施,强化水工程调度,确保“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聚焦薄弱环节抓提升。启动山塘水库整治三年行动,大力实施冬修水利,对2279座山塘、165座水库和沟渠、灌区等水利基础设施开展整治提升,汛前全面完成47座未完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606座山塘整治任务,完成5578处水毁工程修复、5509公里末梢渠系建设,清淤疏浚渠系2842公里,因地制宜新(扩)建一批小微型水利设施,提升抗旱保供保灌能力。
(三)持续打好水利五大攻坚战。打好水利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谋划推进水利领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2个,总投资475.0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7.76亿元。防洪减灾保安方面重点推动瑞金、龙南等一批重点城市防洪治涝达标建设,加快中心城区“五江十岸”防洪功能及生态修复提升工程建设,推进章江、贡江和赣江等河道清淤疏浚,实施34个主要支流、30个中小河流和5个洪患村镇综合治理项目。保供保灌水资源配置方面重点加快梅江大型灌区和于都红旗陂等9个中型灌区建设,梅江灌区力争完成年度投资16亿元;推动龙南茶坑等4座水库下闸蓄水,加快于都岭下等8座水库建设。水生态治理方面重点加快宁都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县建设,谋划推进上犹、石城等5个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打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攻坚战。开展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实施农饮提档升级项目1983个,总投资8.76亿元,受益人口182万人,力争2023年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升至88%以上,20个县(市、区)建成城乡供水一体化先行县。完善农村供水信息化平台,力争2023年千吨万人供水工程自动化系统配套比例达100%。加大市12345供水监督热线和县级供水服务电话的宣传普及,力争水利部12314舆情“零”发生。打好争资争项攻坚战。加大争资争项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力争2023年完成争资任务16亿元,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10亿元,争取政策性基金及银行贷款10亿元,争取地方及社会投入20亿元,实现全年水利投入达56亿元以上,确保争资争项工作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打好节水创建攻坚战。持续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将节水创建纳入全市精神文明建设考核,联合发改、工信、教育、住建等部门,合力攻坚公共机构、企业、小区、学校等节水载体创建,力争2023年节水创建达到全省中上游水平。强化水资源管理,推进龙南、宁都“四水四定”研究和大余再生水利用试点探索。打好智慧水利建设攻坚战。完善智慧水利一期项目功能,完成剩余462座水库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及接入,完成瑞金市九堡河数字孪生山洪沟建设,探索建设赣州市水利数据中心,构建章江、桃江孪生流域防洪减灾智慧化系统,提升水利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四)唱响赣南水利三个品牌。唱响幸福河湖建设品牌。加快20条(段)幸福河湖建设,探索开展12条市管河流水域岸线本底遥感调查及动态监管,全力推动河湖长制工作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力争打造50个水生态文明村、创建12个河长制主题公园。唱响水土保持品牌。推进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平方公里,保持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态势,确保水土保持率稳定在82.3%以上,力争新创建一批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县(园、工程)。抓好清洁小流域建设、崩岗侵蚀治理等,打造南方崩岗综合治理示范样板。唱响水文化品牌。编制水文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深入挖掘赣州源头水文化和红色、古色、绿色水文化内涵。广泛宣传上堡梯田世界灌溉遗产,接续做好瑞金红井旧址、章贡福寿沟和推动于都长征第一渡申报国家水利遗产工作,创建1-2个水情教育基地。争取水利部在赣州举办1次高层次水文化研讨会,高质量承办好全省水利系统第十七届桂花节活动。
(五)着力提升水利行业治理能力。提升水利管理能力。巩固提升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成果,推进南康、上犹创建全国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县,完成赣县、瑞金、会昌水利部小型水库安全监测能力提升试点县建设。推行代建制、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咨询等建管模式,常态化开展质量监督巡查和“飞检”,加强全过程监管,确保水利工程质量和安全,力争1-2个重点水利项目获省水利工程优质(赣鄱)奖、创建2个国家小水电绿色示范电站和7个安全生产达标电站。开展水库移民示范村建设,建成15个移民示范村。提升水利改革创新能力。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抓实“四项机制”建设,全面完成18个整体推进县改革验收工作。盘活砂石资源,深化投融资改革,积极与三峡集团、葛洲坝集团、南水北调集团等央企国企合作,推动投建运管一体化。深化水权改革,总结推广大余、宁都、南康等地水权改革经验,重点探索一批省级以上平台的水权交易。建立与行政审批部门的协商联动机制,全力提速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和竣工验收。提升水利人才支撑能力。用好基层水利专业技术人员“三定向”和“三支一扶”政策,拓宽基层水利部门技术人才选拔任用渠道,招录一批稳得住、技术强的基层水利专业队伍。加大与江西水利职业学院等高校人才培养合作力度,实现县级水利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及股(科)室负责人全覆盖,不断提升基层水利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有关建议
1.建议加大对赣州革命老区水利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支持力度。2022年,赣州被列为全国唯一一个革命老区水利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同年10月,中共赣州市委办公室、赣州市政府办公室印发《革命老区水利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开启了革命老区水利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新征程。然而,对标赣州革命老区水利高质量示范区建设要求,赣州市水利工作仍存在不少突出短板和不足。恳请省水利厅继续加大对赣州市水利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支持力度,与赣州市政府召开工作协调会,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问题及重要事项;支持赣州创建全省水网先行市,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赣州市更大的倾斜支持。
2.建议加大对赣州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赣州被列为全国革命老区水利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更离不开水利人才队伍尤其是基层水利专业队伍的智力支撑。但目前赣州基层水利专业队伍仍然较为薄弱,据统计,全市县(市、区)基层水利队伍在职在岗人员1215人,其中,水利专业349人,高级职称36人,仅分别占基层水利队伍总人数的28.7%、3%,基层水利专业队伍匮乏。建议省水利厅出台政策措施,在水利“三定向”和“三支一扶”水利岗、水利人才队伍培训培养、水利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聘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不断提升赣州基层水利人才队伍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