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是否健康,不仅需要足够的水量来维系,更需要良好的水质来支撑,作为水量水质监测管理与分析评价的职能部门,江西赣州水文如何加强对河湖水质的监测、分析和评价?如何更好服务河湖长制管理?如何充分发挥水资源管理的参谋助手作用?
近年来,赣江上游水文水资源监测中心主动作为,提前谋划,先行先试构建“河湖长制+水文”协作机制,着力在河湖长制工作中做好水文技术支撑。
高位推动,层层传导抓落实
2024年4月,澳門太陽城专业娱樂平台河长办与澳門太陽城专业娱樂平台水文监测中心联合印发了《关于“河湖长制+水文”试行工作方案的通知》,在赣州市上犹江、小溪河等河流(段)开展“河湖长制+水文”试行工作。
从精心谋划实地调研、立足水文职能依法巡查、多方联动协同发力、多维宣传营造氛围四个方面出发,赣江上游水文水资源监测中心积极贯彻落实上级部门要求,坚持服务河湖管理治理保护为目标,立足第三方监督及技术支撑单位工作定位,发挥水文优势,第一时间印发了《赣江上游水文水资源监测中心“河湖长制+水文”试行工作方案》,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专项工作组,同时明确工作时间和目标,每月调度工作开展情况,力求做好“河湖长制+水文”工作的探路者,着力解决河湖管理保护“最后一公里”问题,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幸福河湖。
高频联动,多措并举凝聚合力
为确保河湖保护工作落地见效,赣江上游水文中心坚持技术立身,靠前谋划,多方联动,争取各级部门支持与统筹协调,形成上下纵向联动、横向互动、内外齐动、全盘行动的工作局面。
2014年起,先后受澳門太陽城专业娱樂平台、赣州市生态环境局委托开展水功能区监测评价,对重大水污染事件进行跟踪监测,联合发布《赣州市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月报》53期;2021年,与赣州市河长办建立了水文监测预警强化河湖长制工作机制,并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水文监测预警强化河湖长制工作的通知》《赣州市境内主要江河水质与枯水流量监测预警工作规程(试行)》,发布水文监测预警8期34站次;2023年,与赣州市检察院、市河长办建立“河湖长+检察长+水文支撑”工作机制,2名职工被市检察院聘为特邀检察官助理,联合开展了5期涉河问题督查督办。
夯实基础,科学掌握河湖“家底”
烈日下,东江源,赣江上游水文中心的几名工作人员从河里采集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鱼类等样品,这些“样本”将被送至实验室进行专业鉴定,进一步分析水生态环境状况。
据了解,自1982年起,赣江上游水文中心便设立水质化验室,通过持续的复查换证评审及实验室扩项,目前检测范围包括水(含地表水、地下水、生活饮用水、大气降水、污水及再生利用水)和水生生物两大类共87项。
摸清河湖健康“家底”,是科学精准开展河湖保护工作的前提。“我们通过现场勘测、水质水生态监测、环境调查等手段,实现水量、水质同步监测,系统梳理和分析河流现状,评价水体健康状况,编制河流健康评价报告,建立河流健康档案”。赣江上游水文中心水情水资源科副科长徐晓娟介绍道。同时,系统开展的河湖健康评价工作还将结合无人机高精度航测手段,对河(湖)岸稳定性和岸线植被覆盖率等岸线自然状况进行调查,系统摸清河流水生态基础底数和短板弱项。
2023年起,赣江上游水文中心主动对接服务各级河长办,高质量开展了赣州市境内147条河流的健康评价和健康档案建立工作,约占全市任务总量的75%。
“数智”赋能,提升河湖监管质效
在赣州全市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1210条河流中,星罗密布着41处水文站、285处水位站、1055处水雨情遥测站、118处水质监测站、19个大气降水监测站、15个地下水监测站、97个土壤墒情监测站,8个蒸发站,这就是赣江上游水文中心技术支撑河湖长制工作的“底气”。
近年来,赣江上游水文中心依托水文站点多、面广、线长的优势,持续推进水文测验质量提升,以全要素、全量程、全自动监测为目标,实现站点数据自动采集、远程监控、实时监测等功能,基本实现了辖区河湖水文要素动态监管。同时,依托庞大的水文数据历史资料库,直观反映河道(水库)水位、水质变化过程和规律,有效提升防汛指挥能力、科学预警能力,为河道(水库)水文分析研究和精细化管理决策提供必要的基础素材资料。
“天地”一体,开创试点工作新思路
“嗡嗡……”伴随着一阵轰鸣声传来,一架无人机在小溪河祁禄山镇段河道上方腾空而起,像往常一样担负起“空中侦察任务”,开展河湖问题巡查调查工作。
“无人机的优势在于机动性强、视野宽阔,可以突破道路限制,进行全覆盖、立体式监控,弥补了靠脚走巡查费时费力的缺点,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于都水文大队副大队长李贤盛介绍。
据了解,于都、崇义等试点水文大队每个月都会结合日常水文监测、设备运维等工作,通过现场调查、无人机、无人船、水质取样等方式,对有关部门发现的涉河湖库突出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对发现问题进行初步分析,推动问题整改。
深入推进河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下一步,赣江上游水文中心将持续深化“河湖长制+水文”协作机制,积极发挥水文技术支撑作用,持续助力提升赣州河湖保护治理工作水平。